内幕!“人欢马叫”背后的黑色产业链:揭秘高价保健品骗局下的老年人困境
导语:“内幕!”、“气生财!” 一句句诱人的广告词,一张张精心设计的宣传海报,打着“人欢马叫”名号的“特效保健品”正在悄然渗透到中国广大的老年人群体中。看似红火的销售背后,却隐藏着一个庞大的黑色产业链。记者深入调查,揭开高价保健品骗局的冰山一角,探寻老年人遭遇诈骗的社会根源,以及如何守护他们的晚年幸福。
金秋时节,本该是收获的季节,然而对于家住北京昌平区的李大爷(化名)来说,这个秋天却格外寒冷。他的老伴王奶奶(化名)突发脑梗,入院治疗,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在王奶奶病倒前,她几乎倾尽积蓄,购买了名为“人欢马叫”的保健品,声称能治疗多种老年病,甚至可以“返老还童”。
李大爷向记者哭诉,他一直劝阻老伴,但王奶奶坚信不疑,每天准时服用,还逢人就夸赞其“神奇疗效”。直到这次突发疾病,李大爷才彻底醒悟,所谓的“人欢马叫”,根本就是骗局!如今,看着病床上虚弱的老伴,李大爷悔恨不已:“早知道就不该让她相信那些骗子!”
记者了解到,李大爷的遭遇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事件层出不穷,“人欢马叫”不过是众多骗局中的一个缩影。这些保健品往往宣称具有“包治百病”的功效,通过夸大宣传、虚假承诺、专家站台等方式,诱骗老年人购买。价格更是离谱,一盒“人欢马叫”售价高达数百甚至上千元,而其真实的成本往往只有几十元。
那么,这些“人欢马叫”究竟是什么?记者卧底调查发现,这些产品多为普通食品或保健食品,成分不明,质量难以保障,甚至存在违规添加药物的风险。销售渠道也颇具隐蔽性,往往通过电话营销、会议营销、免费体检等方式,将目标锁定在信息闭塞、容易轻信的老年人群体。
记者在某地“人欢马叫”的销售点进行了暗访。销售人员极力吹嘘“人欢马叫”的功效,声称其富含珍贵药材,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、关节炎等老年病。他们还展示了大量虚假的“康复案例”,甚至邀请“专家”进行现场“义诊”,为老年人“量身定制”保健品方案。
在销售现场,记者看到了许多老年人围着销售人员,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和期待。他们有的拿着微薄的退休金,有的甚至背着家人偷偷购买。记者试图劝阻,却遭到了一些老年人的质疑和反驳,他们坚信“人欢马叫”是救命稻草。
这种狂热的背后,折射出老年人在健康、情感、精神等方面的多重需求。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,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。很多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,对健康的渴望,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虚假宣传的蛊惑。同时,子女由于工作繁忙,疏于对老人的陪伴和关爱,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。一些老人感到孤独,渴望关怀,在销售人员的嘘寒问暖、热情服务下,很容易敞开心扉,放松警惕。
更为严重的是,保健品诈骗背后,已经形成了一条庞大的黑色产业链。从产品生产、包装设计、虚假宣传、销售渠道,到售后服务,都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。一些不法分子甚至组建了专门的诈骗团伙,分工明确,协作诈骗。他们利用老年人的信息不对称,精心设计骗局,获取巨额利润。
社会观察:
“人欢马叫”事件只是冰山一角,暴露了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治理面临的诸多挑战。
监管缺位: 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不足,虚假宣传、夸大疗效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,使得骗子有机可乘。
信息鸿沟: 老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,对保健品知识缺乏了解,容易轻信虚假宣传。
社会关爱缺失: 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,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,子女陪伴不足,导致老年人容易受到骗局的侵害。
呼吁与对策:
面对“人欢马叫”背后的黑色产业链,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,守护老年人的晚年幸福。
加强监管: 加大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虚假宣传、夸大疗效等违法行为,建立健全的举报机制和惩罚制度。
普及知识: 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,提高他们对保健品知识的认知水平,培养他们的辨别真伪的能力。
完善服务: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,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,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,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。
加大宣传: 通过多种渠道,向社会公众宣传保健品诈骗的危害,提高警惕,避免上当受骗。
家庭关爱: 子女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老人,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,及时发现并制止他们购买可疑的保健品。
“人欢马叫”的喧嚣背后,隐藏着老年人的孤独和脆弱。 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、健康、幸福的晚年生活,让他们真正“人欢马叫”,安享晚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