伪劣香烟“争奇斗艳”:严打之下,高仿烟草制售网络死灰复燃

记者调查

来袭!高仿烟哪里产“争奇斗艳”

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烟草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,正品卷烟的销售受到严格控制,但与此同时,以“高仿”、“假烟”为卖点的伪劣香烟却并未销声匿迹,反而借助网络平台,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,呈现出“争奇斗艳”的态势,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,也对国家税收造成巨大损失,更威胁着社会公共健康。

2023年初,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烟草专卖打假打私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指出要加大对网络非法售烟的打击力度,并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。然而,记者在深入调查中发现,高仿烟草的生产、销售链条依然活跃,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。从过去的实体店暗中销售,发展到如今利用微信、QQ等社交平台,甚至借助电商平台进行伪装销售,形成了更加隐蔽的犯罪网络。

李强(化名),一位在某二线城市经营小超市的店主,曾饱受高仿烟草的困扰。他告诉记者,由于利润微薄,许多小店主都面临着生存压力,一些销售人员便开始向他推销“高仿”、“内部烟”,声称价格低廉、利润丰厚。“他们会拿出几包烟,从外观、包装、烟支等细节上进行展示,让你很难分辨真伪。一开始我不敢碰,但看到其他店都在卖,而且销量还不错,也动摇了。”李强坦言,由于缺乏专业的鉴别能力,他最终还是进了一些“高仿”香烟。

然而,好景不长,李强的店铺很快受到了烟草专卖局的检查。由于销售伪劣卷烟,他不仅面临高额罚款,还被吊销了烟草专卖许可证,店铺的生意也一落千丈。“现在回想起来,真是后悔莫及。不仅赚不到钱,还赔了夫人又折兵。”李强无奈地表示,他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打击力度,让这些制假贩假者受到严惩,也希望能够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,不再上当受骗。

除了像李强这样的终端销售商,高仿烟草的生产和分销网络也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、组织化趋势。记者通过线索追踪,发现一些专门从事高仿烟草生产的窝点,他们不仅拥有专业的生产设备,甚至还聘请了专业的调香师,力图在口感上无限接近真烟。这些窝点往往藏匿于偏远地区,或者租赁废弃厂房,通过隐蔽的渠道获取烟叶、包装材料等原材料,生产出各种品牌、型号的高仿烟草,然后通过物流系统销往全国各地。
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,这些高仿烟草的销售网络非常复杂,涉及多个环节,包括生产、批发、零售、运输等,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条。一些团伙甚至拥有专门的技术团队,负责研发和更新高仿烟草的防伪技术,以逃避监管。他们还会定期更换销售渠道和联络方式,以提高隐蔽性,增加了打击难度。

“争奇斗艳”的背后:

高仿烟草之所以能够“争奇斗艳”,屡禁不止,背后有着多重原因:

巨额利润驱使: 伪劣卷烟的制造成本极低,但可以通过模仿正品品牌,以较低的价格进行销售,获取巨额利润。这种暴利驱动着犯罪分子铤而走险,不断扩大生产规模。

监管漏洞与技术挑战: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烟草市场的监管力度,但由于网络销售的隐蔽性,以及高仿烟草技术的不断更新,监管部门在打击网络非法售烟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。一些电商平台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不足,也为高仿烟草的流通提供了便利。

消费者辨别能力不足: 许多消费者对烟草的真伪鉴别能力不足,容易受到高仿烟草的迷惑。一些高仿烟草的包装和外观与正品非常相似,甚至连防伪标识都能够模仿,使得消费者难以区分。

社会意识淡薄: 一些消费者为了追求低价,或者为了满足猎奇心理,购买高仿烟草。他们对伪劣香烟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和对国家税收的损害认识不足,缺乏社会责任感。

应对之策:

面对高仿烟草“争奇斗艳”的严峻形势,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,形成监管合力,才能有效遏制其蔓延势头:

加大打击力度: 执法部门应加大对高仿烟草生产、销售网络的打击力度,严厉打击制假贩假行为,依法从重处罚违法犯罪分子。同时,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,及时发现和查处违规销售行为,切断高仿烟草的流通渠道。

完善监管机制: 建立健全跨部门、跨地区的联动协作机制,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,形成打击高仿烟草的合力。同时,要加强技术研发,提高对高仿烟草的鉴别能力,开发更加有效的防伪技术。

加强宣传教育: 加大对消费者关于高仿烟草危害的宣传教育,提高消费者对烟草真伪的辨别能力,引导消费者购买正品烟草,抵制高仿烟草。通过多种形式,如电视、报纸、网络等,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,提高警惕性。

建立社会共治格局: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打击高仿烟草的行动,鼓励消费者举报违法犯罪行为,形成全民参与、共同治理的社会氛围。同时,要加强与电商平台、物流企业等合作,共同维护烟草市场的秩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