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条!云霄香烟一手货源价格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:制假售假顽疾再起,基层治理遭遇“李逵李鬼”困局
导语:福建云霄,这个曾因“假烟之都”恶名远扬的地方,近日再度成为舆论焦点。记者深入调查发现,在严厉打击之下,云霄假烟产业链并未真正断裂,反而呈现出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的态势,一手货源价格也因市场需求、造假手段、监管力度等因素复杂交织。与此同时,基层治理在辨别真假、打击犯罪的过程中遭遇“李逵李鬼”式的困局,亟待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。
清晨的阳光洒在闽南大地,驱散了夜的黑暗,却难以驱散笼罩在云霄县上空的复杂阴影。这里,曾以盛产优质香烟闻名,但“假烟之都”的标签却长久地粘附其上,难以撕去。近日,记者接到线报,云霄地区假烟活动再度猖獗,一手货源价格在各类渠道中呈现出五花八门的价格体系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价格迷雾:一手货源“百家争鸣”,鱼龙混杂难辨真伪
记者通过多方渠道联系到了一些声称掌握云霄香烟一手货源的人。他们的报价令人咋舌,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一条不等,甚至根据品牌、包装、真假程度的不同,价格也会出现大幅波动。一位声称能提供“中华”系列一手货源的中间商表示,他手中的“中华”香烟,外观几可乱真,价格根据数量不同,从150元到200元一条不等。“你要多拿,还可以再便宜点,保证质量和口感,绝对让你满意。”这位中间商信誓旦旦地说。
然而,价格背后隐藏的真相,却是扑朔迷离。这些货源的真实性难以保证,许多都属于以次充好,甚至纯粹的假冒伪劣产品。有业内人士透露,云霄假烟的制作技术不断升级,从最初的简单拼装,到现在可以仿制烟草的包装、商标、防伪标志,甚至连口感和烟灰颜色都能做到以假乱真。这使得基层监管部门的执法难度大大增加,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。
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:造假手段花样百出,市场监管面临严峻挑战
记者调查发现,如今云霄假烟的造假手段已经呈现出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的态势。
“互联网+”模式: 微信、QQ、电商平台等成为假烟交易的重要渠道,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平台隐蔽交易,逃避监管,并将假烟销往全国各地。
“家族式”运作: 一些家族世代从事假烟生意,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,包括原料采购、生产、包装、销售等各个环节,分工明确,组织严密。
“技术创新”: 犯罪分子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造假技术,模仿真烟的生产工艺,甚至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定制不同品牌、不同规格的假烟。
“隐蔽销售”: 部分假烟团伙将窝点转移到偏远山区或地下,利用伪装和掩护,躲避执法部门的打击。
“内外勾结”: 一些不法分子试图与基层执法人员勾结,寻求保护,从而逃避法律制裁。
这些复杂的情况,给市场监管部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。如何精准打击制假售假行为,如何有效切断假烟产业链,如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,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人物故事:基层干部遭遇“李逵李鬼”困局,打假路漫漫
记者了解到,在云霄县,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打假一线,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,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。
陈明,是云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名基层执法人员,他负责辖区内的烟草市场监管。近年来,他带领团队捣毁了多个假烟窝点,查获了大量的假烟。然而,他坦言,打假工作并非一帆风顺。“最大的困难是辨别真假,现在假烟的制作技术越来越高明,有时连我们都难以分辨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犯罪分子会伪装成正规烟草经销商,混淆视听,给我们制造了‘李逵李鬼’式的困局。”
陈明还表示,打假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,但由于各种原因,协同机制有时难以有效运转。同时,基层执法人员的资源有限,无法应对日益猖獗的假烟犯罪。
背景分析:多重因素交织,云霄假烟顽疾难除
云霄假烟的顽疾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。
巨额利润驱使: 制售假烟的利润极高,远高于合法经营的利润,这使得犯罪分子铤而走险。
监管漏洞: 监管体系存在一些漏洞,导致犯罪分子有机可乘。
消费需求: 市场存在对低价烟草的需求,为假烟提供了生存空间。
基层治理能力不足: 一些地方基层治理能力不足,未能有效遏制假烟犯罪。
要根治云霄假烟的顽疾,需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。
加大打击力度: 加大对制售假烟犯罪的打击力度,严惩犯罪分子,震慑犯罪行为。
完善监管体系: 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,加强多部门协同配合,提高监管效率。
加强技术创新: 借助科技手段,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,提升执法效率。
加强宣传教育: 加大对假烟危害的宣传教育,提高消费者的防范意识。
加强基层治理: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,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管控,从源头上遏制假烟犯罪。